“疫”路勇往,“邮”我人文|人文学院疫情防控在行动(十二)外语教育与智能科技教研中心疫情防控“大思政课”阶段性总结

发布日期:2022-06-05    浏览次数:

一、抗疫志愿服务篇

2022年5月以来,中心多位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的抗疫志愿服务。郑春萍老师在北师大社区与其他党员同志一起负责身份信息登记,协助核酸检测,并为北师大社区行动不便的教师购买新鲜菜蔬,送货上门。李俊老师在恒大城社区多次协助核酸检测。栾琳老师参与北下关街道中国农业科学院社区的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作为“数据组”一员,协助社区工作人员接待弹窗居民、接听电话、进行流调、排查大数据等。朱筱雯老师在钢研社区,协助核酸检测。武永老师在北邮本部,协助核酸检测。苏友老师为恒大城社区隔离人员运送物资,并与李俊等老师一起加入到人文学院“恒大城党员突击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中心多名老师还加入了护送学生的志愿队伍。夏增艳老师精准护送沙河校区学生返回丰台区的家庭住址;李俊老师多次护送沙河校区学生去火车站;连晶晶老师护送沙河校区学生去首都机场。他们的志愿行为既保护了学生的安全,也温暖了学生,令人感动。

二、课程思政篇

外语教育与智能科技教研中心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认真上好“大思政课”,开创“人人重育人、课课有思政,门门有特色”的良好局面。在支部书记和中心主任的倡议下,面向骨干教师,征集十大教育实践案例,以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为提升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贡献智慧。

1.厚植爱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

夏增艳老师引导学生立鸿鹄志,提高国际学术胜任力。在《研究生英语学术阅读与写作》课程中,她始终注重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授课中引入Nature期刊中AI技术破译古文字的论文作为教学素材,讲解逻辑思路,引导学生探索如何高效、准确地表述自己的研究,鼓励学生重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学科的交叉;将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团队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最新研究论文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学习学术规范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学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讲好自己的学术故事的理想和信心。

2.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郑春萍老师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以课程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用视频博客记录疫情期间的学习与生活,用英语讲好身边的故事,在线课堂滚动播出视频,促进线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郑老师组织所授课程的学生开展期中线上座谈会,请每位同学分享学习收获、个人的学业与生涯规划以及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关注每一位研究生的成长,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建议,鼓励大家共克时艰,做好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期待美好的未来。

3.求新求变教学相长

陶晶老师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全方位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她在人民日报发表“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传承”文章,并将课程思政元素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战略、人才培养、高校外语课程教学的关键交叉点,也是外语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例如,在“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单元的授课中,结合我校信息科技优势,陶老师分享了我校师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贡献和成绩,激发了学生的爱校爱国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推动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实践,与同事们一起建立中国科技故事资源共享交互网站,指导学生拍摄“我和我眼中的非遗”英语短视频,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研,积极用英语讲好中国的新农村故事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唤起大学生内心共鸣的同时,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

4.数字人文 从心动到行动

武永老师在数字人文概论课中,秉持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的精神,以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理念指导教学,力争在教学中实现人文与数字的统一、理论与方法的统一、本土与国际的统一,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理兼修的国际化人才。武永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前沿的数字人文技术和数字人文研究的代表性案例,鼓励学生利用数字人文方法、生动、形象地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此外,该课程还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与教研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的胡韧奋老师介绍了计算语言学中的词向量方法,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胡悦老师介绍了基于编程的文本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些讲座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前沿的研究方法及其具体应用,还帮助她们建立了学习数字技术的信心,同时推进了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5.立德树人有道 励学敦行无声

郭艳玲老师在口译课程中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将价值引领融入教学各个环节,贯穿始终。授课内容与时代同行,材料丰富,采用鲜活素材,包括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演讲等内容,巧妙设计口译任务,润物细无声,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养成。

6.经师易求 人师难得

李平老师和先生独立带两个双胞胎宝宝,为了保质保量做好教学工作,经常加班熬夜工作。尽管辛苦,李平老师谨记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责,不忘初心,认真对待教学工作。虽然李老师上研究生英语学术写作课已经十多轮了,但是她依然备课一丝不苟,每一轮授课她都更新内容,课件常常要改很多个版本才满意,有时甚至为找一张合适的图片花费许多时间。写作课任务量大,李老师要给五个班近200人批作业,但对于每一份作业,她都认真对待,进行多轮修改,以期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李平老师授课质量好,评教分数高,辛苦的付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时,言传身教,也为学生树立了“勤奋严谨、敬业奉献”的榜样。


7.结合思政元素 开展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单元整体教学

徐玮老师在综合英语课程授课中,把思政元素与单元主题有机结合。例如,在教材的“Generation Gap”单元,徐老师引导学生在居家学习中思考和讨论与父母相处之道,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在“Overcoming Obstacles”单元的授课中,徐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人生挑战的头脑风暴活动,帮助学生坚定战胜困难、共克时艰的信心,培养学生直面困难挑战的意志力。在“Sports and Sportsmanship”单元授课中,向学生介绍足球专业词汇,讲授阅读策略,专题介绍中国古代优秀体育项目--蹴鞠,通过词汇讲解和练习、经典名言与诗歌诵读、励志体育故事云分享等互动活动,引导学生把握并理解体育精神与足球魅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和自豪。


8.立足全球视野 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王琳老师在《研究生英语学术阅读与写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授课所选用的阅读材料中引导学生关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在国际交流中,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了解尊重文化差异,能够进行有效的自信的交流与沟通。

9.课程思政“入微”更要“入味”

张晴老师挖掘思辨阅读材料中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度思索表象之下的实质。她主讲《思辨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运用思辨方法分析深度长难文章,引导学生从作者立场、读者立场、中国立场去分析文章观点、证据、逻辑。每篇文章中都找到与当下社会现状、青年们面对的现实困惑的结合点,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态度、他人的立场、自己行动方向等。如在第二单元“Knowledge and Wisdom”中,向学生发问“什么是智慧(being wise)?” “在大学的学习是否使你变得更明智?你认为教育既可以增长知识又能使人变得更明智?”;在第六单元“Teenagers and Social networking”中的第三部分,文章提到在线社区交流使青少年更有一种社会意识,抓住community-minded这个抽象词,进一步讨论当下青少年中的“躺平、佛系、摆烂”等心态,是否正与community-minded相反?青年应该是热血的、充满激情的、奋斗的。

10.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

苏友老师本学期主讲本科生课程,注重以问题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结合先进技术工具,促进远程教学中的协作沟通与知识建构。主讲硕士生的研究方法课程,注重从学习者角度设计课件,与每一位同学互动,减轻焦虑,引发思考,确保学习实效。同时,面向新文科建设,教育新基建等方向,指导本科生大创,组织硕士生研讨,全程参与所有组会,以组会为抓手加强沟通和管理,指导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国际胜任力,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既不能“花拳绣腿”,也不能“喧宾夺主”。外语教育与智能科技教研中心党支部将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强化课程育人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做出积极贡献。